低价是否是智能手环通往爆款的唯一出路
据统计数据显示,智能手环发展迅速——2015年,国内智能手环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2016年,这一数字增长到56亿元;预计2017年,国内智能手环市场规模将会达到7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15%以上。
智能手环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众多品牌的纷涌出现,也使得用户对产品的关注度水涨船高。拥有一款智能手环已经成为都市白领,尤其是一些慢跑爱好者和对睡眠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的强烈要求。
智能手环市场趋于成熟,低高端产品成销量主力
从市场发展的态势来看,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我国智能手环市场已经趋于成熟。亚马逊中国在5月发布的2017户外运动地图报告显示,智能化引领户外运动新风尚,运动腕表、智能手环以及运动相机跻身十大户外运动畅销品类。
某研究院分析指出,作为一个较新兴的产品,智能手环在可穿戴领域的关注度非常高,并且销量也在逐步上涨。随着整个智能穿戴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庞大的潜在消费人群——2亿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以及2亿需要健康监测的老年人,如果按照单支手环售价200元计算,保守估算未来市场价值800亿以上。
市场的成熟,也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在我国智能手环市场,除了有Microsoft Band、三星Gear、Fitbit等国外品牌之外,还有小米、华为、Mambo等众多国产品牌。大大小小的品牌累计约有200多个,在售产品更是多达数千款。
有行业人士分析指出,虽然智能手环市场品牌众多,但是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高端和低端两极分化严重,并且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能够同时均衡消费水平与性能需求的产品可以说凤毛麟角。
低端产品主要以小米智能手环为代表。据称,小米智能手环的出货量已经突破3000万只,在中国市场上销量几乎居于主导地位。但这样的销量主要是以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带心率检测版本的小米手环2代149元,1代产品更便宜只需79元。有了小米智能手环的示范效应,国内一些小品牌也几乎都将产品价格定位在几十元至上百元之间。
另一方面,高端市场则俨然已成为国外品牌的天下。世界第一大可穿戴设备厂商Fitbit的智能手环产品,价格几乎都在1000元以上;三星Gear也卖到了1200多元;Microsoft Band的售价更是高达3000多元。
超低价打造超爆款,带来智能手环市场发展隐患
作为低价手环的始作俑者,小米智能手环将第一代产品打出了仅为79元的价格,而当时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多为数百元。这给小米智能手环带来了巨大的销量,也使其产品在中国市场几乎居于主导地位。
在2017年的春季新品沟通会上,小米手环的出品公司——华米科技发布了新的Amazfit米动健康手环,同时宣布小米手环的出货量已经突破3000万只,成为仅次于Fitbit的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设备厂商。外界猜测,照这个进度来看,小米手环将很快超过Fitbit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的老大。
对于智能手环市场,华米科技CEO黄汪曾这样表述:“运动手环品类残酷洗牌的结果:我们和Fitbit胜出了。过不了多久,Fitbit肯定也要被洗掉。”
但也有媒体指出,由于在产品价格上存在鸿沟,小米手环销售额距离Fitbit仍然有很大差距。2016年,华米科技的销售额突破15亿元,在小米生态链中排名第一;而Fitbit同期的销售额为21.693亿美元,约合149.6亿人民币,几乎是前者的十倍之多!
有行业人士指出,低价销售策略导致了市场产品的严重同质化,以及产品创新的乏力。众多手环企业推出的产品,几乎都只有聚焦运动健康这一项功能。但这并不是智能手环的价值核心,如果一味以低价竞争,必然将影响智能手环产品的价值挖掘。
归根结底,智能手环的未来在于场景应用。譬如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取代轻支付的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城市一卡通;取代门锁钥匙成为整个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融合生物识别取代身份证,成为人体的身份识别钥匙;取代智能汽车的钥匙等……毫无疑问,这些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巨大便利的智能手环场景应用,是眼前的低价竞争不可能带来的。
市场期待售价和性能均衡产品出现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对于智能手环产品而言,目前所出现的产业困局或许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困局,而是一次产业的新机遇。经历三年的发展之后,如今的智能手环产业靠概念赚钱的价值放大效应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消费者也开始逐步趋于理性。
这种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智能手环从业者开始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产品,也就是认真研究如何将当前依赖于运动监测的主打功能转换为辅助功能,从而拓展和挖掘更大的应用价值点,而不是继续选择价格战与同质化竞争。
与之相应的是,市场也急需在价格和性能方面都更为均衡的产品出现,以不断创新产品体验和场景应用。
目前,智能手环企业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初创企业;二是华为、小米这样的消费电子企业;三是京东、乐视、阿里巴巴等与智能产品相关的互联网企业。一旦智能手环的生产理念发生蜕变,那么智能手环市场的未来很有可能由这三类企业再度主导。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